张义变法强秦,使得秦国达到了鼎盛,但很少有人知道,最初秦国能从一个弱小的国家崛起,依靠的是商鞅的改革。商鞅,不仅救了秦国于危难之中,最终却因为改革遭遇了五马分尸的悲惨结局泸深A融通,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?
商鞅,原名卫鞅,是卫国人。后来他到了魏国,虽然名声已经不小,但因为未受到重用,魏国的大臣公叔痤曾警告魏王:“如果你不打算重用卫鞅,就应该杀了他,决不能让他去其他国家。”然而魏王没有听从他的建议,认为卫鞅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物,能有什么能力。
此时,秦孝公正在广招贤才,寻求改变秦国的办法。说到秦国的情况,大家知道,后来秦国统一天下,结束了战国七雄的争霸局面,秦始皇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帝王。然而在秦孝公当国时,秦国并不强大,甚至在六国之中都排名靠后。那时的秦国,几乎没有什么声势。
展开剩余79%秦孝公非常有远见,一心想让秦国强大起来。为了这个目标,他放下君主的架子泸深A融通,真诚地向外界求贤。这种真诚打动了卫鞅,而卫鞅在魏国也没有发展的机会,因此决定前往秦国。
卫鞅来到秦国后,并没有急着见秦孝公,而是先游历了一遍整个秦国,了解了秦国百姓的生活状况,也发现了国家的问题所在。大约半年后,他带着自己的想法去见秦孝公。
见面时,卫鞅并没有立刻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议,而是先和秦孝公谈论了帝王之道、王道和霸道,然而秦孝公并不感兴趣,甚至有些不耐烦,认为卫鞅不过是些空洞的理论。卫鞅这时才明白,自己要寻找的不仅是能实施变法的机会,更要找到一位能理解自己理念的明君。
在确认了秦孝公的兴趣后泸深A融通,卫鞅才展开了自己的核心思想——法家治国,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来管理国家。他详细阐述了如何使秦国富强的计划,这一番话让秦孝公深受启发,最终决定支持卫鞅实施变法。
商鞅的改革可谓是大刀阔斧、迅速彻底。第一次变法时,他就直接针对贵族和王公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。公元前359年,商鞅推行了《垦草令》,扶持农业,削弱贵族和官僚的权力,重新构建社会价值观。更重要的是,他还改革了户籍制度,明确了军功奖励,允许普通百姓通过参军立功改变命运,废除了世卿世禄制,从而缩短了贵族与百姓之间的距离。即便是太子犯错,商鞅也毫不手软。一次太子在封地上误杀了几人,商鞅并未放过,而是让太子自己接受惩罚。
商鞅的第二次改革,针对的是普通百姓的一些陋习。他下令禁止父子、兄弟同睡一床,严禁偷盗,路上不许乱丢垃圾,犯者必受严刑。商鞅坚信,要让秦国强大,就必须从根源上铲除一切不良习气,才能保障长远发展。为了执行严格的法律,商鞅不惜使用酷刑,甚至曾一次性处决了800人,血流成河。
然而,商鞅的严格法治也让百姓感到压迫,矛盾不断积累。最严重的冲突出现在秦孝公去世后,秦惠公继位。没有了秦孝公的庇护,商鞅开始遭遇来自贵族的反扑。曾被商鞅削弱权力的贵族联合起来,要求新君秦惠公处决商鞅。秦惠公亲自进入大牢与商鞅商讨,最终下令将商鞅车裂,商鞅以惨死收场。
商鞅的死,既是因为他触动了贵族的利益,也因为法家的严格法律过于冷酷,缺乏人情味。作为法家代表人物,他过于依赖杀伐与酷刑,最终失去民心,陷入致命困境。
但无论如何,商鞅的变法成功地将秦国从贫弱中解救出来,为后来的强大奠定了基础。他的改革虽然手段冷酷,却切实解决了秦国的根本问题,他所写的《商君书》也成为了法家学派的经典之作,影响深远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途乐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